那時,我以為一萬公里的距離是給予
(照片提供/張品葳)
「妳要去非洲!那邊會不會很危險?」「妳要小心!那邊傳染病很多」「去短宣嗎?感覺會很辛苦耶」兩年前的炎夏我去了一趟非洲,一個名為「烏干達」的國家…
無數人問了我去的原因、無數人認為那裡很危險、無數人不解我為何前去、無數的疑問在我耳旁徘徊著…你們問我為何要去呢?我只笑著回答:「因為我能找到一百個去的理由,卻找不到一個不去的藉口,這就是原因。」於是我帶著信仰、帶著勇氣、帶著愛,離開了舒適圈,踏上那一萬公里遠的路途。
這十二天中,我終於體會了何謂「舟車勞頓」,經過了兩次轉機、20多小時的飛行;在沒有柏油的黃土路行駛七小時後,終於到了這裡,一個我不曾想過會到達、會接觸的國家與城市。
這幾天我們做的事不外乎帶募集的物資去孤兒院、育幼院、學校;講聖經故事給他們聽、教他們唱歌、陪他們玩遊戲;到村落中挨家挨戶探訪禱告、與當地教會牧師接觸交流…在這些原以為只是給予的事情上,我的心態竟徹底的被調整:「原來我到了這裡,是被給予。」
「愛多一些,防備少一點」
我相信每個人都是渴望被愛的,沒有人喜歡被防備,但在我們所處的文明社會中總是防備太多、愛卻太少。然而在這裡的人總不吝嗇給予愛,不論是透過擁抱、微笑、言語、送一朵路邊的野花、唱一首歡迎的歌…我感受到的都是滿滿的真誠與愛。而此刻提醒我的是:「自己有多久沒有卸下防備的心呢?」
在我所處的文化中,時常充滿了欺瞞詭詐,人們也因此忘了如何單純的表現愛。即便如此,我們還是能選擇讓心中的愛多一些、多過那些防備猜忌、多過那些不必要的心機…如同耶穌在這世上一樣。
「學習擁抱一個人,而非推開一個人」——這是我在這學到的第一件事。
「物質上貧乏,心靈卻富足」
對每個人來說富足的定義不盡相同,但我確信真正富足的人臉上會是笑容,而非眉眼緊促。這裡的居民或許時常感到飢餓、時常面臨分離、時常感到束手無策,但在這裡,我看見的盡是笑容。這是為什麼呢?
「靈裡富足所產生的力量,比你我想的強大」——這是我在這學到的第二件事。
「其實我們都能喜樂」
當地的翻譯曾和我這樣說:「許多歐美人士來到非洲,不懂這裡的人為何能如此快樂?既便沒有財力或權勢,卻看似擁有了一切。因為我們不把權利金錢當做勢在必得、不把心朝向那些不曾擁有的;而是把心放在已有的,並且珍惜感謝。在這裡,我們選擇記念現有的一切。」聽完這些話的我沈默了,或許我們已習慣將眼目放在那未曾擁有的,也許這之中產生的爭執、廝殺、搶奪只是因為從未得到…而我們為何如此呢?
「我的焦點,關係著我能擁有什麼」——這是我在這學到的第三件事。
「如果心中還有夢想,請不要放棄」
在這裡我常和小朋友談論「夢想」,當我在校園裡陪孩子玩時經常會收到這樣的請求:「妳可以為我禱告嗎?我長大想成為醫生,讓這邊的人不要生病!」、「我想向上帝禱告,求祂賜給我智慧,因為我長大想當老師,讓更多人能夠接受教育」「希望上帝能保守我平安長大,長大後我要到台灣去謝謝你們…」好多孩子們心中持著這樣的夢想、願望,他們不因環境限制而沮喪;不因現實而阻礙他們思考、實踐神給他們的呼召。或許很多人會嘲笑這樣的純真,但不可否認我們所處的社會正需要學習這樣的純真。
「你我都還有機會實踐夢想」——這是我在這學到的第四件事。
當我再次回到熟悉的土地時,不斷思想那如夢般的十二天,我頓時發覺——「那一萬公里的距離不是給予,而是滿滿的獲得。」(照片提供/張品葳)
也許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憂傷、勞苦、愁煩,我們總以為要做出多大的行動才能改變現狀;但或許,在所有的改變之前,我們最先要做的是「回轉成為小孩樣式,來到父的寶座前。」